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唐·杜牧
大家清明一般都会做些什么呢?清明节的节日习俗,看看你知道几个~

但现在因为火化遗体越来越普遍,有的人会直接前往骨灰置放的地方拜祭先人,而取代扫墓的习俗。
踏青,也叫春游,是民间长期保持的一种清明习俗。这段时间万物吐故纳新,自然界生机勃勃,满眼绿色,是和家人一起外出郊游的好时光。
青团是清明节常见的传统小吃,距今已有 1000 多年的历史。
古时候,人们做青团主要用于祭祀,到了现在,它也成为了清明节最受欢迎的美食。这一天吃青团,有生活甜蜜、福气满满的美好寓意。
清明节吃鸡蛋的习俗,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古人将各种禽蛋如鸡蛋、鸭蛋、鸟蛋等煮熟后涂上各种颜色,称为“五彩蛋”。
他们把这些五彩蛋投到河水里,顺水冲下,等在下游的人们就争先抢捞,认为吃了以后可以免除病痛或孕育生子。
蹴鞠是一种皮球,用皮革做成球皮,球内用毛塞紧。
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实际上跟我们现在的足球运动差不多,只是规则不同而已。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无论小孩还是大人,都喜欢放,在古人看来,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
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灾病写在纸上,放高了再把线剪断,让风筝随风飘逝,象征除病消灾,给人带来好运。
古时候的秋千,一般用树枝作为架子,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子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好玩有趣,可以促进健康,培养勇气,古往今来的儿童都很喜爱。
开始的时候不叫拔河,而叫“牵钩”、“钩强”,到唐朝的时候才开始叫“拔河”,并且成为清明节习俗的一部分。
人们踏青时顺手折下几枝柳条,可拿在手中把玩或编成帽子戴在头上,也可带回家插在门楣、屋檐上,寓意挡住疫病。
清明前后,春阳高照,春雨降临,种植树苗最容易存活,成长也比较快,所以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在清明节植树的习惯,并且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