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Site PathHome > > 新闻动态 > 行业动态
0

如果不想自己或孩子得糖尿病,你一定要看看这篇文章


【我父母、叔叔、舅舅都有糖尿病,我会不会一定得糖尿病啊?


我有糖尿病,会遗传给孩子吗?】



关于糖尿病,特别是2型糖尿病会不会遗传,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非常关心的话题。合康谱曾经接待过一位得了糖尿病的年轻小伙,刚结婚一年,但因为自己有糖尿病,至今不敢要孩子。


今天我们就来科普一下,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如果真的会遗传,我们该怎么办?


一、2型糖尿病具有明显遗传倾向



2型糖尿病有很强的家族聚集性,临床上常见一家几代人发生糖尿病的情况。


研究显示,如果父母一方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一生中发生糖尿病的概率约为40%;如果父母双方都患有2型糖尿病,那么这个人一生中发生糖尿病的概率约为70%,是普通人的15-20倍


可见,有糖尿病家族史,并非100%发病,将来子女也并非一定会得糖尿病,这说明遗传并不是糖尿病发病的唯一原因,糖尿病只是具有“遗传易感性”,但并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遗传病”。


*遗传易感性:指容易发生疾病的体质





二、后天因素决定是否发病

做好这两点可以避免


实际上,糖尿病的发病,还需要后天“助攻”,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超重肥胖、缺乏运动、长期熬夜、抽烟喝酒、紧张焦虑等,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才是导致糖尿病最终发病的最主要原因。


遗传因素是糖尿病的基础和内因,而环境因素则是患糖尿病的条件和外因。


就好比,遗传基因是一颗种子,只有在湿度温度合适的土壤环境下,才会生根发芽。


如果发现自己有糖尿病家族史,两个方法可以避免得糖尿病:预防+筛查




预防需要从先天遗传及后天环境两方面来着手,具体就是:


1. 做基因检测,了解自己的先天遗传基因


我们无法改变自身的基因,但我们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提前预知自身糖尿病及并发症风险,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干预外因,来预防疾病的发生。


目前科学家们已发现超过500个2型糖尿病易感基因位点,这些基因位点主要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不足、发生肥胖相关。


另外,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也与遗传易感基因密切相关,会有明显的个体与种族差异。


因此,糖尿病易感基因检测、致病基因检测、并发症易感基因检测等基因检测项目,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身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风险,从而提高疾病防范意识,未雨绸缪,及早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2.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而言,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不管有没有家族遗传史,我们都需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预防各种慢性病及癌症都相当重要。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有度、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早睡早起、戒烟限酒、减压放松等,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及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不让遗传这颗种子发芽。




《糖尿病研究杂志》于2021年发表的一项对1.1万上海人进行的基因-环境相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显著降低具有糖尿病家族史或易感倾向人群的糖尿病患病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的标准:

1. BMI<24

2. 水果与蔬菜摄入充足(≥4.5杯/天)

3. 不抽烟或已戒烟>1年

4. 充足的体育锻炼(≥600代谢当量/周)

5. 睡眠充足(6-8小时/天)





2. 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对于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等慢性病而言,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不管有没有家族遗传史,我们都需要养成一个健康的生活方式,这对于预防各种慢性病及癌症都相当重要。


对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来说,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饮食有度、营养均衡、适量运动、早睡早起、戒烟限酒、减压放松等,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及延缓糖尿病的发生,不让遗传这颗种子发芽。




三、有糖尿病家族史

如何阻断遗传给下一代



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中,遗传因素只占约30%,最主要是由后天不良生活习惯诱发的。


因此,阻断糖尿病遗传的关键在于阻断不良生活习惯的“遗传”,而不是基因层面的阻断。


上文提到的一家几代人多人发生糖尿病,除了跟家族遗传有关,也很可能是由于相同的生活习惯导致的。同一屋檐下,不良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非常相似,那么患糖尿病的风险就会一同升高。


所以,自己有糖尿病,是可以要孩子的。如果不想孩子得糖尿病,一定要做到以下两点:


1. 从小养成健康生活习惯,避免肥胖


肥胖是糖尿病的重要诱因。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得糖尿病的概率要比体重正常的人高数倍。


想要子女不得糖尿病,必须从小调整其饮食结构,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喝太多饮料、吃太多高脂零食、挑食偏食等,增加体育锻炼,避免体重超重或肥胖。


丹麦有一项研究发现:儿童期超重会明显增加成年期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但是如果能在青春期前恢复正常的BMI,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则与正常人相似。


所以,不要再以把孩子养得“白白胖胖”为荣,为了孩子将来的健康,必须要从小控制体重,以身作则,给孩子倡导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2. 定期进行糖尿病筛查,早发现早治疗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推荐, 具有下面情况的儿童和青少年属于糖尿病高危人群,应及早筛查:


肥胖/超重(BMI≥相应年龄、性别的第85百分位数),且合并以下3项危险因素中至少1项:

  • 母亲妊娠时有糖尿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

  • 一级亲属或二级亲属有糖尿病史;

  • 存在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临床状态(如黑棘皮病、多囊卵巢综合征、高血压、血脂异常)。


对于这些高危的儿童和青少年,宜从10岁开始筛查;青春期提前的个体,则推荐从青春期开始筛查。如筛查结果正常,建议每3年至少重复筛查一次。如果体重指数不断增加,则需要提高筛查的频率。


 


总之,糖尿病易感基因是先天的,最终得不得糖尿病的命运还是掌握在你自己手中。


0